找到相关内容116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原始佛教的特质(2)

    。与此同理,称为甘露的涅槃境地之风光,仅管费尽笔舌加以说明,亦无法理解。除非实际累积修行,完成人格,亲自到达此境地,否则不能体会寂静的涅槃之乐,因此,在原始圣典几无灭的说明,这有令人自己体验,使之冷暖自知之意味。   注五:原始圣典之中,虽未见明显地用涅槃之语,说明其境地者,但得道的佛弟子们,詠叹到达理想境地之法喜之词,在长老偈中,屡屡可见。又於后面第九节「般若之智慧与无我之实践」中所述之无我行...

    水野弘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946951.html
  • 经师与禅师——从解经学的立场看

      经师与禅师——从解经学的立场看  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龚隽   对于佛教信徒而言,他必须同时面对两个问题。一是传统遗留下来,并历史地形成了“正统化”的圣典系统和价值;一是具有根源性的,圣典也一再倡导过的,道的内在和超越的根据—自心或自性。在信徒的心中,原则上讲,这二者也是可以统一起来而看作不同的方便,如宗密就说“经是佛语,禅是佛意,诸佛心口必不相违。诸祖相承,根本是佛亲付,菩萨...

    龚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0350874.html
  • 佛教艺术的承先启后——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主题演说

    人才,投注大量的财力、物力,历千百年,继续不断地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。如果缺少丰富的文学内涵,也不可能有创作艺术作品的大量题材。  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圣典及史传资料,既为人间提供了各个层面的学说思想,也... 印度的佛教艺术,尚有文学、建筑、音乐等。  在佛教文学方面,由译成汉文的圣典中,尚可看到其体裁及题材之丰富,常见的则是所谓十二部经,也就是以十二种文学型态的表达方式,来呈现佛教的义理及其信仰实践的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1844571.html
  •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

     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   耀 智  二00三年十一月  一、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与传播 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,佛陀出生之前,印度文化因受雅利安人创造《吠陀圣典》的影响,崇信婆罗门教为正统宗教。婆罗门教通过对《吠陀圣典》的解释,确立了吠陀天启、祭祀万能、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。而婆罗门藉用神取的权威,主张祭司的世袭,形成了四种姓制度,即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为四个不平等的阶级。  ...

    耀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5250844.html
  • 印度的近代佛教

    一部“释迦和他的宗教”,已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的“全印度佛教会议”中通过,被采用为印度新佛教徒的圣典。可见他对印度佛教的复兴运动,影响之大而且深了。  佛教学者的活动 佛教在印度,自从印度教复兴...巴利语,因而奠定了印度近代佛学的研究基础。  西元一八九二年,便由印度人,在加尔各答创立了佛教圣典协会(Buddhist Text Society)。在此之前,则有弥多罗(Rajendra Lala 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051551.html
  • 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

    一、佛戒的起源   戒的定义:在消极方面是不许作,积极方面是必须作。因此它有规约及法令的含义。故在原始圣典中,被称为“律法”。在大乘圣典中,菩萨戒的含义可与菩提心、悲愿、弘誓相通。   ...五戒,完成佛教徒的生活轨范和道德行为的标准。可知三归虽未以戒命名,确有戒的实质内容。   通常认为三归五戒仅为个人自修身心,自求自利,自得解脱, 其实, 从原始圣典的,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三,第929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351818.html
  • 大乘是佛说

    』以外,是佛在忉利天上,为佛母摩耶Ma^ya^说的。「是佛说」的经、律、论,从佛灭以来,一直是这样的不断传出。西元前后,大乘经开始传出、书写,与部派佛教圣典的写出同时。富有特色的大乘经,与传统佛教的一部分,出入相当大。部派佛教者,忽略了自部圣典「是佛说」的意义;误以自部的圣典,都是王舍城Ra^jagr!ha结集的,这才引起了「大乘非佛说」的诤论。其实,一切佛法,都代表了那个时代(那个地区、那个部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149290.html
  • 法的修学及次第

    施设无量,非一而是。如中阿含教化病经云︰“如诸佛先说端正法,闻者欢悦,谓说施、说戒、说升天法”。从原始佛教四阿含的圣典而论,佛陀逢人说法,并没有开口了生死,闭口脱轮回;总是“因材施教”随其根机,方便引导...不坏净、圣戒成就,是名四法成就者,当知是须陀洹”。   “法”的修学及解脱次第,依次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这是“根本佛教”,南北传共信的共义,无可争议。依原始阿含圣典而论,果位的次第及修持断惑次第,十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2250476.html
  • 密教的渊源

    。密教采用上举的三种事相,其有三种神秘作用,便是:①息灾避祸,②增益致福,③调伏鬼神。  原始圣典中的密咒 佛教成为密教,可谓是突如其来,也可谓是渊远流长。所谓突如其所来,因在释尊的时代,反对神秘;...,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。不过早期圣典的咒法,系用作治病为主;降伏诸天,策使鬼神的密咒,大根是比较晚出的。若照佛陀的本怀而言,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,是比较恰当的。唯其密咒之具有相当的效验,则为不容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1951549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与初期大乘思想

      早期的佛法和大乘佛法有许多的不同观点。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,使一些后知后觉的佛教徒者,有机缘张眼认识佛教,敢反省一些佛教问题而免于「下地狱」的恐怖、「没有善根」的自卑。如印顺法师所说「佛教圣典的原始部份,有时、有地、有人、有事,充满现实感。离佛的时代渐远,圣典的现实性渐淡,而理想的成份渐浓」(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876页),笔者认为能够否定「佛经是佛亲口所说的记录」,肯定「经典,尤其是大乘兴起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952194.html